在当前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不断接轨国际的背景下,年轻一代医生的外语水平普遍提高,参与国际交流与学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这一趋势不仅拓宽了技术视野,也促进了学术写作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手外科医生在完成多学科交叉背景的学位论文时,开始关注如何系统表达自己的临床经验与观点。因此,我建议大家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阅读一些国外权威手外科教科书中的代表性章节,从中学习其严谨的写作逻辑、术式评价方法以及文献引用标准。 例如,这次在IFSSH会议上担任主讲的一位专家所撰写的章节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由于版权,不能展示所有内容): 1. 明确的数据基础在章节开头,他首先说明了自己实施该术式的病例数量,为读者提供了扎实的背景数据。这种“有多少例”不是笼统叙述,而是基于自己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 2. 客观的疗效评价他在结果部分并非简单称赞手术效果良好,而是明确指出了其局限性。例如:"不要期望两点辨别觉(2-PD)能优于7-8mm",这说明其对术后感觉恢复的评估是基于现实观察,而非主观满意。 3. 补充参考文献章节末尾,他列出大量参考文献,既包括自己的研究,也涵盖了其他学者的文献报道,显示了他对术式的认识是建立在广泛证据基础之上的。 4. 再造指与拇指的差异分析在技术层面,他还明确比较了拇指再造与手指再造在功能需求与解剖条件方面的差异,体现出精细的手术适应证分析能力。 5. 对争议与再手术的开放态度他没有回避争议,而是将不同观点也列出,并在章节中专门描述了“second procedure”(二期手术)的问题: 通过以上细节,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章节并非单纯强调手术技术的“先进”,而是通过数据、文献、争议和后期处理等多个维度,构建了一个完整、立体、可信的治疗方案评估体系。这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撰写风格和思维方式。
建议我们国内的年轻医生,尤其是有志于科研发展的同仁,今后在阅读或撰写时注意: 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更深入理解临床疗效背后的真实逻辑,也才能在撰写中更加贴近国际医学语言与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