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34|回复: 2

STED显微镜:超高分辨率不再是梦想(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1 00: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用来形容光学显微镜技术的发展真是再合适不过了。自从17世纪列文虎克用光学显微镜首次向我们展示精彩的微观世界以来,全世界的科学家们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发展显微镜技术的脚步。在300多年后的今天,获得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德国物理学家黑尔,用他发明的STED显微镜再次让这一古老的技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阿贝极限无法逾越?斯特凡•黑尔(Stefan Hell)1962年出生于罗马尼亚,他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光,后随父母移居西德。1981年,黑尔进入著名的海德堡大学,在那里获得物理博士学位,又留下来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研究工作。在海德堡大学的时候,黑尔就开始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能否让光学显微镜突破阿贝极限,获得更高的分辨率。
什么是阿贝极限呢?19世纪后期,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渴望更加深入地认识微观世界。为此,全世界的研究人员都怀着极大的热情在提高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率。然而德国物理学家恩斯特•阿贝却给大家泼了一盆冷水:即便你把镜片磨得再好,玻璃炼得再纯,也别指望光学显微镜能够看到无限小的物体。他说,两个物体的间距小于200纳米就分不清了。这是为什么呢?
刚开始学习光学时,老师告诉我们,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遇到障碍物就会被阻挡。然而光作为一种波,和其他的波一样,在遇到障碍物时可以绕过它继续前进,这样的现象被称为衍射。不过只有当障碍物的尺寸与光的波长接近时,光的衍射才会非常明显。可见光的波长只有几百纳米,而肉眼可见的物体都比这大多了,因此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只看见光在沿着直线传播。例如在一个不透明的挡板上刻出一条狭长的缝隙,让平行光线照射到挡板上,在挡板后方的屏幕上,就会出现一条明亮的条纹,它的宽度与缝隙的宽度完全相同。如果把狭缝的宽度减小到0.1毫米或者更小,我们会发现,在这条明亮条纹的两侧,又多出了许多亮条纹;把挡板移走,这些亮条纹也随之消失。显然,这些多出来的亮条纹也来自挡板上的狭缝,它们正是衍射的杰作。
刚才我们提到,照射到狭缝上的光线是平行的,如果衍射没有发生,穿过狭缝的光线也将是“井水不犯河水”,继续平行向前。然而衍射发生时,经过狭缝边缘的光有一部分向狭缝的另一边缘发散,与狭缝对面边缘发散的光相遇了。这两束光相遇后,并不是简单地变成了更加明亮的一束光,而是根据它们路程的差别,有的变得更加明亮,有的反而变得更暗,这样的现象被称为干涉。干涉就是屏幕上多出许多明暗交替条纹的原因。
图1 一束平行光照射到不透明挡板上的狭缝,没有发生衍射时(左),仅在狭缝范围内的光可以穿过狭缝;由于发生了衍射(右),一部分光绕过狭缝向其两侧发散并发生干涉。

当我们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样品时,从光源发出的光在穿过样品以及经过透镜的边缘时都会发生衍射。由于衍射的存在,即便是一个大小可以忽略的点,在显微镜中也会看到它的周围有一系列同心的衍射光环,这样的图案被称为艾里斑。艾里斑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光从两个点分别发出时,无论它们离得多近,只要没有衍射,那么总可以清晰地将这两个点分辨开来。可是由于衍射的存在,我们看到的是两个艾里斑。如果这两个点离得比较远,我们依旧可以将它们分辨开,但当这两个点相互靠近到一定程度时,明明还没有挨在一起,双方的艾里斑已经“打成一片”了。这样一来,我们很难弄清楚看到的到底是一个点还是两个点。因此,当物体的间隔小到一定程度,我们即便借助光学显微镜也无法看清了。
图2 左:由于衍射现象,我们无法看到一个无限小的点,而只能看到它的艾里斑。右:如果两个点相距过近,它们的艾里斑部分相互重叠,我们将无法分辨出这两个点。

那么我们到底能够看清多小的结构呢?阿贝通过分析指出,如果两个点的距离小于可见光的波长的一半,那么由于它们的艾里斑互相重叠,我们将无法将这两个点辨认清楚。可见光中波长最短的蓝紫光波长约400纳米,这意味着光学显微镜能分辨出的物体最小距离约200纳米。200纳米因此成为光学显微镜能够达到的最高分辨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阿贝极限。因此,凭借光学显微镜,我们无法看到微观世界中内容很丰富的一部分。例如,细胞的许多内部结构以及大部分病毒的尺寸,都在200纳米左右或者更小,光学显微镜就无能为力了。
怎样才能看到更小的结构?那么怎样才能看清更小的结构呢?根据阿贝极限,要获得更高的分辨率,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波长变得更短。根据这个思路,电子显微镜应运而生。电子也具有波的性质,它的波长比光小得多。因此,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到光学显微镜看不到的结构,例如病毒。除了电子显微镜,还有其他许多技术也可以帮助我们看到更小的结构。例如原子力显微镜用一根很小的探针去感知样品表面的结构,它并不依赖于光学原理,自然不受阿贝极限的束缚。
电子显微镜虽然可以轻松地看到尺寸更小的物体,但它的一大局限是不仅准备样品繁琐,而且通常必须置于高真空环境中观察,这使得观察活体组织器官几乎不可能。其他的显微技术,例如原子力显微镜,也并非完美无瑕。这些缺点使得许多科学家尤其是生物和医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怀念起光学显微镜的种种便利之处,还是希望能通过光学显微镜看到更小的结构。黑尔正是这些科学家中的一员。然而,100多年前出现的阿贝极限又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因此当黑尔提出超越阿贝极限的设想时,他的同事纷纷向他投来怀疑的目光。芬兰图尔库大学的一位教授对黑尔的想法倒是很感兴趣,向他发出了邀请。于是在1993年,他离开德国前往芬兰,继续突破阿贝极限的探索。
黑尔的巧妙构思在图尔库大学期间,黑尔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提高光学显微镜分辨率的大胆想法,也就是后来的STED显微镜的雏形。根据阿贝极限,两个观察对象相距小于200纳米时就无法被分辨开。黑尔想到,如果把显微镜光源的光斑直径减到比这个距离还要小,那么就不可能将这两个观察对象同时照亮。也就是说,当我们照射并观察第一个点时,第二个点并不会发光,自然不会产生艾里斑影响我们观察第一个点。接下来,我们移动光斑,让第二个点被照亮。这个时候第一个点又不在光斑的照明范围之内了,同样不会干扰我们对第二个点的观察。如果样品中还有更多的点,我们只需要将光斑逐步移动过去,就可以将它们一个一个看清楚。通过这种“以时间换空间”的设计,黑尔巧妙地绕开了阿贝极限的束缚,将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大大提高。
图3 STED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上:由于物体中各个点的距离小于阿贝极限的200纳米,普通光学显微镜无法将它们分辨清楚。
左下:若显微镜的光斑直径小于200纳米,则用这样的光斑观察其中一个点时,相邻的点不会干扰对其的观察。右下:用这样的光斑扫描整个样品表面,就可以看清样品的全部结构[1]。

黑尔的构思虽然巧妙,可实现起来绝非易事。这个设想的关键是让光源的光斑直径比阿贝提出的分辨率极限200纳米还要小,然而我们通常能够得到的光斑尺寸总是会比200纳米大。如果不能实现尺寸如此之小的光斑,突破阿贝极限终究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
黑尔自然也意识到了这个极具挑战性的技术难题。经过苦苦思索,他想到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那就是利用光学显微镜中的一种特殊的类型——荧光显微镜。那么什么是荧光显微镜,黑尔又是如何利用荧光显微镜实现自己突破阿贝极限的构想呢?敬请关注本文的下半部分。
参考文献和注释:
[1] http://nanobiophotonics.mpibpc.mpg.de/research/methods/STED.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华手外科网 ( 鲁ICP备16039852号-3 )鲁公网安备 37010302000762号

GMT+8, 2024-5-18 05:19 , Processed in 0.017343 second(s), 19 queries .

技术支持:山东济南

© 2001-2013 中华手外科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