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16|回复: 2

脊柱侧凸手术病人护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23 04: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脊柱侧凸是脊柱的侧向弯曲畸形,躯干呈"S"畸形,严重者可影响内脏功能(尤其是心脏),甚至出现神经受压症状。手术的目的在于:矫正畸形并维持其效果,或单纯稳定侧弯以防侧凸继续加重。由于手术创伤大、出血多、并发症多,故术前、术后护理对手术成功与否有着重要的作用。常见护理问题包括:1)恐惧;2)自理缺陷;3)疼痛;4)清理呼吸道低效;5)有发生褥疮的危险;6)有牵引效能降低或失效的可能;7)潜在并发症--伤口渗血较多;8)潜在并发症--脊髓神经功能障碍;9)潜在并发症--胃肠反应;10)潜在并发症--哈氏棒器械脱钩及断杆;11)知识缺乏:肺功能训练知识。

  一、恐惧

  二、自理缺陷

  三、疼痛

  以上一~三均参照"骨科病人一般标准护理计划"中的相关内容。

  四、清理呼吸道低效

  相关因素:

  1 肺功能低下。

  2 全麻插管后喉头水肿。

  3 伤口疼痛。

  4 身体虚弱。

  主要表现:

  1 痰液不易咳出甚至无法咳出。

  2 可伴有紫绀、呼吸困难等。

  3 听诊肺部有干、湿啰音。

  护理目标:病人呼吸道通畅,分泌物能及时排出。

  护理措施:

  1 术后48小时内,严密观察呼吸情况并持续高流量吸氧。

  2 全麻未醒的病人,应待其苏醒有呛咳时才拔出气管内插管,以免因喉头水肿、痉挛引起窒息。

  3 鼓励自行咳嗽排痰,必要时吸痰。

  4 咳嗽时,用双手或用枕头后住疼痛部位,以减轻疼痛。

  5 对于痰液粘稠者:

  (1)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

  (2)遵医嘱进行雾化吸入。

  (3)翻身时叩击胸、背部。

  6 鼓励病人深呼吸,协助翻身。

  7 保持病室清洁,维持室温在18-22℃,湿度在50%-60%。

  重点评价:病人呼吸道是否通畅。

  五、有发生褥疮的危险

  参照"骨科病人一般标准护理计划"中的相关内容。

  六、有牵引效能降低或失效的可能

  对脊柱畸形僵硬的病人,术前可实行颌枕带及双下肢牵引,以使挛缩的肌肉、韧带松弛,减少侧凸度数。

  其他参照"骨科常用外固定病人一般标准护理计划"中的相关内容。

  七、潜在并发症--伤口渗血较多。

  相关因素:手术创面大、剥离深。

  主要表现:

  1 伤口敷料被血液渗湿,伤口引流量较多。

  2 严重者脉搏细数、呼吸增快、血压下降、尿量减少。

  护理目标:

  1 病人伤口能得到及时观察。

  2 病人未因伤口渗血过多而发生休克。

  护理措施:

  1 术后平卧4小时后翻身,以利压迫止血。

  2 密切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迹象,引流管是否通畅和引流液的量及颜色的变化。

  (1)如引流量过少,可能系血凝块阻塞、引流管折曲等阻碍引流,应及时排除。

  (2)引流液量多而快,12小时超过500mL,可能是:①吸引负压过大[正常为0.667-1.33kPa(5-10mmHg)];②创面渗血过多。如系前者,引起则调节负压使其减小;系后者,则加强止血,补充血容量,防止休克。

  3 测血压、脉搏、呼吸、尿量半小时至1小时1次,连续12小时,以后酌情延长测量时间。

  4 加强营养,预防失血过多导致的贫血。

  重点评价:

  1 病人伤口渗血情况及止血效果。

  2 病人出现伤口渗血较多时,能否得到妥善处理。

  八、潜在并发症--脊髓神经功能障碍

  相关因素:

  1 术中脊髓、神经被牵拉。

  2 术后脊髓水肿、出血、供血障碍。

  3 硬膜外血肿压迫。

  主要表现:双下肢的感觉、运动及括约肌功能较术前差。

  护理目标:

  1 病人未出现脊髓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2 病人出现脊髓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时能被及时发现并作相应处理。

  护理措施:

  1 术后72小时内,严密观察双下肢的感觉、运动、括约肌功能,并与术前作比较,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2 遵医嘱准确、及时使用脱水剂、肾上腺皮质激素,以预防反应性脊髓水肿。

  3 一旦出现脊髓神经功能障碍,立即配合医师进行处理:

  (1)高压氧治疗。

  (2)出现进行性功能障碍者手术探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华手外科网 ( 鲁ICP备16039852号-3 )鲁公网安备 37010302000762号

GMT+8, 2024-6-2 10:49 , Processed in 0.020567 second(s), 18 queries .

技术支持:山东济南

© 2001-2013 中华手外科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