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ww 于 2024-12-10 16:54 编辑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
王增涛 显微外科王道 2024年12月10日12:23 山东
非常感谢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主委吕国忠教授和秘书长官浩教授的邀请,参加全国烧伤外科年会并做主题演讲。
中国烧伤医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学科建设、科研学术、临床救治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烧伤救治方案,治疗水平居世界领先水平。我国烧伤医学理论研究也步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为世界烧伤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得到世界同行的广泛认可与肯定。中国已成为国际烧伤学会(ISBI)第一大会员国,在世界烧伤专业领域的地位和影响不断提升。与我国显微外科专业一样,烧伤专业也是我国少有的临床水平高、在国际上有重要地位的专业。
这一届的全国烧伤外科学会的领导团队,让我感觉到了国内少有的特别重视学术的氛围。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有以下几点:
1.创新性地开辟了一个新的栏目:“顶刊论文与顶尖技术”专场,并且非常重视,由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现任主委吕国忠教授和前任主委胡大海教授亲自主持,邀请了五位专家,其中两位是具有世界顶级水平的原创性顶尖技术发明者王增涛教授和章一新教授;三位是在世界顶级刊物发表了文章的叶海峰、雷明星和刘建民教授,特别是刘建民教授半个月前(11月20日)同一天有两篇论文分别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和《柳叶刀》两个顶级刊物的主刊发表。这五位专家,每人半小时时间,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
2.大会开幕式当天上午主会场的学术演讲有两个时段:第一时段是院士论坛,由付小兵院士和夏照帆院士演讲;第二时段是主委论坛,受邀演讲的5位专家演讲内容都与烧伤有关但却都不是烧伤专业的人,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的前任、现任、候任主委亲自主持。
3.专业内涵转变,焕发新的生机
烧伤外科曾经是很火的专业,大学时我曾在上海长海医院烧伤科实习过,当时的感觉是烧伤科牛且病房装备比其他科室高级很多。中国烧伤医学自1958年起步,经过60多年的发展,在学科建设、科研学术、临床救治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烧伤救治方案,治疗水平世界领先。我国烧伤医学理论研究也步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为世界烧伤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得到世界同行的广泛认可与肯定。中国已成为国际烧伤学会(ISBI)第一大会员国,在世界烧伤专业领域的地位和影响不断提升。可以说烧伤专业是我国少有的临床水平高、在国际上有重要地位的专业。
但是近些年来,我国工业设备升级换代,更重视劳动保护,民间也更加注意用火安全,烧伤患者越来越少,烧伤专业的临床业务发展面临困境。付小兵院士和夏照帆院士带领烧伤界同行,运用烧伤科医生在创面处理方面的经验,将慢性创面的患者纳入到他们的治疗范围中,同时将烧伤后的功能重建也重视起来。邀请我来介绍拇手指再造经验,就是为了让烧伤界同行了解拇手指再造新技术,使那些因烧伤造成的拇手指残缺的患者以后能得到更好的治疗。
这次会议上感觉到中国烧伤界生机焕发,以青年医生为主体的慢性创面治疗、四肢功能重建等技术日新月异,他们的脸上洋溢着一股创业般的热情。其间我遇见了一些跟着我学习过的医生,与他们的交流中更感受到了他们的激情和对未来的向往。
4.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
烧伤患者越来越少,这本来就是烧伤专业医生面临的困境,但是这次会议的开幕式上却有一个让烧伤患者变得更少的举动:要在全国进行预防儿童烧烫伤的科普公益宣传,并举行了“预防儿童烧烫伤医院公益科普行”启动仪式,。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清末时期一个湖南湘乡开中药铺的名老中医写的一副对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
“预防儿童烧烫伤医院公益科普行”活动由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与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烧烫伤关爱公益基金共同发起,中国工程院付小兵院士,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吕国忠教授,候任主任委员罗高兴教授,前任主任委员吴军教授、胡大海教授,中华医学会科普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唐芹教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手外科李明主任,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烧烫伤关爱公益基金发起人著名演员胡亚捷先生、孙便友先生等嘉宾出席启动仪式。科普活动形式包括在医院设置预防儿童烧烫伤科普宣教区、医护人员走进学校和社区开展“远离烫烫小怪兽儿童课堂”和“爱无痕亲子课堂”,以及走进公共场所开展“烧烫伤预防与急救专家科普讲座”等。
据了解,我国每年约有上千万人遭遇不同程度的烧烫伤事故,其中30%以上是儿童。严重烧烫伤不仅给儿童带来身心创伤,也给家庭成员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因此,全民提升烧烫伤预防意识和急救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很巧,我第一次参加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的全国学术会议也是在西安。32年前,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第三次学术会议在西安召开,我获得了在大会开幕式主会场上演讲的机会,那次会议有1000多人参加,当时用的是卡片式的幻灯机,投影幕布在礼堂舞台上,那时还没有激光笔,演讲者手持一根细竹竿。会前我去交幻灯机片时,人家还以为我是替导师交的,我导师的名字,我说是我自己发言,这让他们有些吃惊,因为大会主会场发言的都是全国著名专家,年龄大都50岁以上。非常幸运的是,那次会议安排谁在大会开幕式主会场上发言,由专家们盲审论文后决定,审稿时把会议稿件的单位与作者名单贴上纸条遮盖住后再交给专家们审,所以才有了极少数年轻医生在大会开幕式上做学术报告的机会。1992年的这次全国学术会议在大会开幕式主会场报告的50岁以下的人有两位,一位是天津医院的29岁的陆芸(就是后来的陆院长),另一位就是28岁的我。
今年在西安举办的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这次学术大会,据主办方讲,是历届人数最多的,约2000人参加。参与其中,感受到了其中的浓浓学术氛围。以吕国忠教授为主委的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领导团队让人深感敬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