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68|回复: 0

陈竺:我与白血病研究的25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15 08: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竺:我与白血病研究的25年

作者:科学时报记者 王丹红 见习记者 汪洋 时间:2005年8月3日10:18   

来源:科学网

    “1987年,我的导师王振义先生带领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突破白血病分化治疗的方法,但在向国际一著名血液学期刊投稿时,论文被两次拒绝。第一次说结果令人怀疑,学术上有问题,第二次说英文写作有问题。当时,一位著名的美国血液学教授正在上海访问,他看了研究结果后觉得很不公正,于是按美国人的英文标准将论文重写了一遍,并要求该期刊务必接受,这样论文才得以发表。论文发表后即引起轰动,被誉为白血病治疗的‘中国革命’。”这是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生物医学专家陈竺院士给中科院研究生讲述的一段故事。他说,这一经历让他体会到,从根本上的创新常常不符合学术界已有的教条,是不容易被人接受的,一开始很容易遭到拒绝,但真正的创新就在这里,需要有自信心和百折不挠的勇气。

    2005年7月14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举办的“2005年全国化学研究生暑期学校”课堂上,陈竺作了题为《白血病研究的系统生物学——在实验室与临床间架一座桥梁》的演讲,讲述了自己从研究生开始一直从事至今的白血病研究的经历。

    经过25年的努力,陈竺和他的同事们使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基本可治愈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他说,有了第一个成功的例子,就可能会有第二个、第三个。他相信经过大家长期和共同的努力,人类一定会攻克白血病。

    这是一个持续了四分之一世纪的故事。故事里还有一位主角,她就是陈竺在研究生时的同窗并在后来成为终生合作者的陈赛娟。

    癌细胞可能改邪归正吗?

    白血病俗称“血癌”,是人类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白血病的发病率虽然在肿瘤发病率中排第6位,但在儿童和青少年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中均占第1位。

    多年来,人类对白血病一直束手无策。直到20世纪40年代化学治疗方法的出现才有了转机。但化疗会同时杀死癌细胞和健康细胞,有相当大的副作用。196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体内发现,人类的第9条染色体的部分和第22号染色体的部分发生交互易位,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致病染色体,即费城染色体。费城染色体的发现表明白血病是一种基因变异型疾病。

    1978年,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研究生,陈竺成为上海第二医学院血液学家王振义教授的研究生。王振义于1948年获得上海震旦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是我国血栓与止血专业的开创者之一。这一年,王振义共招了两名硕士生,另一位就是陈赛娟。

    在王振义的启发下,陈竺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除了杀死癌细胞之外,有没有方法让癌细胞改邪归正呢?寻找治疗疾病的方法需要了解疾病的发病原理。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在增殖、分化和凋亡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白血病,那么除了化疗所针对的细胞异常增殖之外,分化异常的因素是否也可成为导致白血病的因素之一呢?如果是,则可以通过诱导出现问题的细胞指令改正错误来治疗白血病。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上提出诱导分化治疗白血病的设想。1979年,王振义开始带领学生积极探索这一前瞻性的思路。1980年,陈竺和王振义在《国外医学内科分册》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白血病的细胞培养研究》综述文章,提出“如能阐明促进白血病细胞分化的环境因素,则将为白血病的治疗开辟新的前景,即将来有可能通过控制机理而非用化疗针对白血病细胞本身进行治疗”。

    他们着手寻找一种会分辨“敌我”的药物,在不伤害“无辜”的前提下对癌细胞进行“改造”。维甲酸是维生素A的一种衍生物,国外的报道表明这种药物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有一定作用,他们也开始研究这种化合物。1981年,陈竺获得硕士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华手外科网 ( 鲁ICP备16039852号-3 )鲁公网安备 37010302000762号

GMT+8, 2025-5-11 04:33 , Processed in 0.011870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技术支持:山东济南

© 2001-2013 中华手外科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