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651|回复: 1

断肢(指)的急救处理:现场急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0 05: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断离肢体的再植手术能否顺利进行,与现场急救、运送以及急诊室的检查和处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现场急救

    脱离现场 
    1.病人如被机器卷入,立即停止发动机的运转,扳开机器,将病人搬运下来,切不可用倒转机器的方法移出伤员。
    2.如果肢体有一部分组织扎在机器的齿轮与转轴中。不可急噪地将组织割开或撕下,以致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判断有无致命的合并伤 在严重的损伤中,有时不仅是肢(指)体离断,还可合并头、胸、腹等损伤,应快速判断有无呼吸道阻塞、心肺功能、血压等,并进行相应的急救。

    止血固定 
    1.止血 指压法 
    ①上肢止血:上肢止血时在锁骨上离凹陷处向下向后模到博动的锁骨下动脉,用拇指按压。前臂出血,在上臂肱二头肌中断内侧压迫肱动脉。手掌部出血,压迫手腕内外侧的尺、桡两动脉。
    ②下肢出血:下肢出血时在腹股沟韧带中点股动脉走行出,用拇指或手掌垂直压迫。足部出血,压迫踝关节外下侧的胫后动脉和足背的胫前动脉。 填塞止血法 用消毒的纱布或敷料、棉垫等填塞在伤口内,再用绷带紧紧包扎,也能起到止血作用。此法的缺点是止血不够彻底,且增加感染的机会。 加压包扎止血法 用无菌纱布、 敷料或干净毛巾、布料等折成比伤口略大的垫子,盖住伤口,再用绷带、三角巾等适当加压包扎,以压迫止血。此发多用于静脉出血止血。 加垫屈肢止血法 前臂出血时,在肘窝部加一棉垫,屈肘;上臂出血时,在肘窝部加一棉垫,上臂紧贴胸壁;小腿出血时,在腘窝部加垫,屈膝;膝部或大腿出血时,在大腿根部加垫,屈髋。然后用绷带或三角巾将位置固定,即可止血。此法对伤员痛苦较大,不宜受选。怀疑骨折时忌用。
    止血带止血法 用止血带止血法虽然能有效的制止四肢出血,但用后可能引起或加重肢端坏死、急性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因此要慎重使用。主要用于经其他方法而不能控制的出血。 
    ①止血带的选择:气囊止血带最佳,其压迫面积大,对组织损伤小,可以调节控制压力,定时放松也较方便。其次为橡皮管、带,它具有弹性好,易勒闭血管,对肢体组织损伤小等特点。其他还可以用较宽的布带、绷带、皮带做止血带。忌用铁丝、电线、绳索等代用。
    ②缚扎前的准备:先将受伤肢体抬高,使血液回流,然后在缚扎止血带处的肢体外加1~2层布垫或衣服保护皮肤。不要将止血带直接缚扎在皮肤上,也不要扎在棉衣棉裤外面,衬垫太厚使止血带达不到止血目的。
    ③缚扎部位:止血带尽量靠近出血的伤口,以减少组织缺血的范围。上臂避免扎于中下1/3处,以免损伤桡神经。大腿宜扎在上2/3处。前臂和小腿因是双骨骼部位血管在两骨骼间走行,止血带起不到勒闭血管的作用,故不宜扎在前臂和小腿。如一部位已缚扎1~2h后,应换在稍高2~3cm处缚扎。
    ④注意事项:
    a、松紧适度 适当勒紧,以出血停止为度。
    b、缚扎时间 扎止血带的时间越短越好,一般不超过1h,如必须延长,应每隔1h放松1次。放松时间以恢复局部血流,组织略有新鲜渗血为止。
    c、缚扎标记 凡是缚扎止血带的伤员必须挂上有色的标记,并加强交接班,如缚扎时间、部位等,防止因缺血时间长而发生严重并发症。

    2.固定方法 
    对尚未完全断离的肢体,伤口包扎后应用夹板妥善固定,以免在搬运时增加病人的疼痛,引起再度损伤。夹板的形式不一,可就地取材,只要达到制动的目的即可。下肢有骨折时一般用直木板,上肢有骨折时可用直角夹板,维持肘关节屈曲于90°。 固定时注意事项 
    ①应先进行有效止血和伤口包扎后再行固定。对戳出伤口的骨端不可送回,以尽可能就地固定而不移动伤肢,以免增加伤员痛苦。
    ②固定器材不能直接于皮肤接触,应用柔软的衬垫垫好,确保固定效果,避免损伤皮肤。
    ③固定时注意捆扎松紧要适度,松则起不到固定作用,紧则影响血液循环。
    ④迅速转移 用最快速的交通工具将病人转移到有条件的医院治疗。转移前后注意与有关医疗单位联系,以便他们做好准备工作。

发表于 2006-8-7 04: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手指断了,把筋都抽出20cm长,还能接上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华手外科网 ( 鲁ICP备16039852号-3 )鲁公网安备 37010302000762号

GMT+8, 2025-5-9 21:40 , Processed in 0.024870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技术支持:山东济南

© 2001-2013 中华手外科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