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62|回复: 1

动静脉脉冲系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22 05: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节                 动静脉脉冲系统
 
【原理】
    动静脉脉冲系统(图2-3)模仿人行走时腿部血液循环的生理作用。人在负重和行走时,足底静脉丛具有的生理作用仿佛是一个强有力的生理性血泵。当负重时,足底静脉的血液被猛烈的排挤回流入下肢的深静脉,产生的血流具有高度的搏动性,而且其力量足以克服小腿膨胀产生的100mmHg压力,仅靠这种作用就足以使人在站立位将血液从足部回流至右心房。手掌和手背也有类似的泵压机制。对于因创伤、手术或各种病理情况而需制动的病人,使用该系统,能显著增加腿部血液循环。另外,动静脉脉冲系统还能通过对手部进行脉冲按压,促进手臂脉管系统循环。
    静脉淤滞是形成深静脉血栓的一个主要因素。动静脉脉冲系统在改善制动病人的血液循环方面具有高度有效性。另外,该系统在患者创伤后及术后,减轻患者疼痛和肿胀方面、防止静脉淤滞及其相关的并发症方面发挥很大作用。
【适应证】
1.          用于足部
(1)改善循环
    缓解因血流量减少造成的循环紊乱,如外周血管疾病造成的局部缺血。用于一过性创伤或某些疾病病理状况,持续使用直至症状缓解。对于持续性慢性损害,应根据患者的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活动量而每天使用。
(2)深静脉血栓预防
    辅助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DVT)以及肺栓塞(PE)的发生,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应用对DVT和PE的预防。持续使用,直到患者可以充分活动和负重。
(3)急性水肿
    减轻急性水肿,例如由创伤或手术导致的筋膜室压力增高和水肿,移植术后旁路分流性水肿,因静脉结扎或剥脱造成的术后水肿以及由扭伤、拉伤和与运动有关的下肢损伤造成的水肿。持续使用,直到水肿减轻。
(4)慢性水肿
    减轻慢性水肿。根据需要,每天不应少于4小时。
(5)创伤或手术造成的肢体疼痛
    缓解疼痛,增加肢体活动范围,加速创伤或手术后的肢体功能恢复。持续使用,直到疼痛减轻或医生建议使用其它治疗方案。
(6)腿部溃疡
    辅助治疗,促进皮肤溃疡愈合。持续使用,直到溃疡减轻或医生建议使用其它治疗方案。
(7)静脉淤滞或静脉回流不充分
    治疗静脉淤滞、静脉回流不充分及静脉曲张。对于一过性损害,诸如一过性创伤或疾病,持续使用,直到症状缓解。对于持续性慢性损害,每天使用,但需根据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及活动量进行调整。
(8)淋巴水肿                                         
    减轻淋巴水肿,包括因创伤和手术造成的淋巴水肿,减轻或控制慢性淋巴水肿,包括因中风或脊柱受伤造成的瘫痪后淋巴水肿。应根据需要,每天不少于4小时。
2.          用于手部
(1)改善循环
缓解因血流量减少造成的循环紊乱,如外周血管疾病造成的局部缺血。用于一过性创伤或某些疾病病理状况,持续使用直至症状缓解
(2)急性水肿
    减轻急性水肿,例如由创伤或手术导致的筋膜室压力增高和水肿,以及由扭伤、拉伤和与运动有关的上肢损伤造成的水肿。持续使用,直到水肿减轻。
(3)慢性水肿
    减轻慢性水肿。根据需要,每天不应少于4小时。
(4)创伤或手术造成的肢体疼痛
    缓解疼痛,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和肢体的活动性,加速创伤或手术后的肢体功能恢复。持续使用,直到疼痛减轻或医生建议使用其它治疗方案。
(5)淋巴水肿
    减轻淋巴水肿,包括因创伤和手术造成的淋巴水肿,乳房切除术后淋巴水肿,减轻或控制慢性淋巴水肿,包括因中风或脊柱受伤造成的瘫痪后淋巴水肿。应根据需要,每天不少于4小时。
【禁忌证】
    使用动静脉脉冲系统后,回心血容量增加,加重了心脏负荷,因此禁用于那些因回心血容量增加而可能导致不良后果的患者,包括充血性心衰、既往深静脉栓塞、血栓性静脉炎和肺栓塞的病人。对于感染和肢体反应迟钝的患者应谨慎使用。
【使用方法(操作流程)】
1.查
发表于 2006-6-22 15: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详细介绍了动静脉脉冲系统的原理,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
欢迎对动静脉脉冲系统的应用发表更多的资料.谢谢!
有关动静脉脉冲系统的详细资料
请登入www.boai.cc查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华手外科网 ( 鲁ICP备16039852号-3 )鲁公网安备 37010302000762号

GMT+8, 2024-5-17 18:11 , Processed in 0.019433 second(s), 20 queries .

技术支持:山东济南

© 2001-2013 中华手外科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