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84|回复: 18

[手部外伤] 学习笔记--恶性黑色素瘤(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30 17:3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飞翔的鸟 于 2012-12-30 23:33 编辑

    恶性黑色素瘤虽然只占全部肿瘤病例的1%左右,但是是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年增长率约3%--5%。恶性程度高,早期易发生淋巴和血道转移,预后差,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
   
       病理常见分型有:
浅表扩散型(superficial spreading melanoma)
结节型(nodular melanoma)
恶性雀斑型(lentigo maligna melanoma)
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acral lentiginous melanomas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0 17:3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飞翔的鸟 于 2012-12-30 23:33 编辑

浅表扩散型(superficial spreading melanoma):白种人常见。以放射性生长为特点,侧向性生长发生于垂直生长期之前,预后相对较好。
浅表扩散型.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0 17: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飞翔的鸟 于 2012-12-30 23:34 编辑

结节型(nodular melanoma):是一种处于垂直生长期的恶性黑色素瘤亚型,侵袭性强。常表现为快速生长的膨胀性丘疹、结节或斑块,偶尔呈息肉样,甚至有蒂。部分NM为无色素性。
结节型.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0 17: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飞翔的鸟 于 2012-12-30 23:34 编辑

恶性雀斑型(lentigo maligna melanoma):恶性雀斑样痣是一种黑色素细胞性皮损,属黑素瘤的前体。一旦恶性雀斑侵犯真皮则为LMM。该类型并不是由痣发展而来的,往往经暴晒后多年发病。
LMM.gi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0 17:4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飞翔的鸟 于 2012-12-30 23:34 编辑

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acral lentiginous melanomas):有色人种常见,ALM好发于手掌、足跟、甲床。
ALM.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30 17:53:4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0 19: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飞翔的鸟 于 2013-1-1 15:25 编辑

美国癌症联合会(the 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发布的第7版皮肤黑色素瘤分期系统
AJCC第七版恶性黑色素瘤TNM分期.jpg

移行转移: 指原发病灶( 周围直径 2cm 以外) 与区域淋巴结之间, 通过淋巴管转移的皮肤、皮下或软组织转移结节。

卫星灶: 指在原发病灶周围直径 2cm 内发生的转移结节 。

区域淋巴结: 指原发病灶发生转移后累及的首站或二级淋巴结,一般认为下肢( 包括足) 的区域淋巴结为同侧腹股沟区域,上肢的区域淋巴结为同侧腋窝淋巴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0 22:5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飞翔的鸟 于 2012-12-30 22:54 编辑

临床分期.jpg


病理分期.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0 23: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皮肤黑色素瘤的早期临床诊断可总结为ABCDE法则:
A:非对称(asymmetry),色素斑的一半与另一半看起来不对称。
B:边缘不规则(border irregularity ),边缘不整或有切迹锯齿等,不像正常色素痣那样具有光滑的圆形或椭圆形的轮廓。
C:颜色改变( color variation),正常色素痣通常为单色,而黑色素瘤主要表现为污浊的黑色,也可有褐、棕、棕黑、蓝、粉、黑甚至白色等多种不同颜色。
D:直径(diameter ),色素斑直径>5~6mm,或色素斑明显长大时要注意; 黑色素瘤通常比普通痣大,要留心直径>5mm的色素斑; 直径大于1cm的色素痣最好做活检评估
E:隆起(elevation ),一些早期的黑色素瘤整个瘤体会有轻微的隆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31 13: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31 15:2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1 22: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飞翔的鸟 于 2013-1-1 15:24 编辑

影像学诊断 应根据实际需要和患者经济情况决定,必查项目包括区域淋巴结B超(颈部、腋窝、腹股沟、腘窝等) 胸部(X线或CT)和腹部(B超、CT或MR),根据临床症状或经济情况可行全身骨扫描及头颅检查(CT或MR)。有条件者,可做PET-CT全身扫描。对于原发于下腹部皮肤、下肢或会阴部的黑色素瘤,要注意行盆腔影像学检查(B超、CT或MR),了解髂血管旁淋巴结情况。经济情况好的患者可以行PET-CT检查,特别是对原发灶不明的患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1 22: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飞翔的鸟 于 2013-1-1 15:24 编辑

胸片肺部是黑色素瘤常见转移部位。尽管多项研究分析胸片在分期中的作用,但支持胸片用于术前检查的证据很少。胸片检查发现的病灶中只有极少数最终经过病理确诊为阳性病灶。尽管胸片单次检查费用不高,但依据经济效益比分析,胸片却是一项高价低效的检查。多项研究表明:胸片不应该作为无症状的临床淋巴结阴性患者术前常规检查项目。但是,对于有症状的患者或是T分级较高的患者进行常规术前胸片检查则是合理的。
超声:超声检查广泛用于黑色素瘤皮肤病灶的判断以及区域淋巴结转移。术前超声检查诊断阳性淋巴结的灵敏度为39%~79%

CT:胸部CT在评价肺门、胸膜、纵膈和直径<1cm小淋巴结方面优于胸片。CT对腹部脏器有无转移也有很大价值。尽管CT检出的病灶并非特异性,但CT检查提供了基线水平的影像资料以便于以后影像检查与其对比。

MR:MR上对黑色素病灶有顺磁效应,在T1加权上表现为高信号,但并不是所有黑色素瘤病灶都有此特点。对于MR检查的大规模临床研究尚无报道。

PET/CT:工作原理为肿瘤细胞主要通过葡萄糖有氧酵解获得能量,正电子核素18F标记的FDG等糖类似物虽然能被肿瘤细胞摄取,但不能被酵解利用,造成了18F-FDG浓聚。PET/CT不适用于早期黑色素瘤患者诊断。脑部糖代谢活跃限制了PET/CT在判断脑转移灶的应用。

骨显像通过标记能被骨吸收的磷酸复合物将骨显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 23:2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nph node,SLN):在黑色素瘤原发病灶直接引流方向最靠近原发灶的淋巴结。
前哨淋巴结活检已成为目前肿瘤学和外科学的研究热点,被誉为过去10余年间肿瘤外科最具有影响的进展之一。依据前哨淋巴结是否阳性进行选择性清扫。与传统的淋巴结清扫技术相对比,根据有特异性。欧美国家已将区域淋巴结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技术作为皮肤恶性黑素瘤的诊治常规,但该项技术在中国的应用还很少
前哨淋巴结的定位包括:蓝色染料示踪放射性核素示踪
1、蓝色染料示踪:在肿瘤内部、周围或活检后的残腔壁、肿瘤表面皮下或皮内注射一定量生物染料, 数分钟后, 循蓝染淋巴管寻找距离瘤体中心最近的第一个蓝染淋巴结即SLN。学者们多用异硫蓝、专利蓝和亚甲蓝为染色法示踪剂。
2、放射性核素示踪:放射性核素标记单克隆抗体结合肿瘤细胞, 放射性核素注射的方法大致与蓝色染料示踪方法相同。外科医师可采用前哨淋巴结导航外科( SNNS) 通过淋巴闪烁显像和ϒ探测仪扫描, 探测其相应的“热点”, 进行淋巴造影显示SL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5 20:29:40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322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5 21: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飞翔的鸟 于 2013-1-5 21:11 编辑





诊治流程.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5 21: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诊治流程2.jpg

诊治流程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5 21: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诊治流程4.jpg

诊治流程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5 21: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手术切缘.jpg

淋巴结清扫原则.jpg

放疗原则.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华手外科网 ( 鲁ICP备16039852号-3 )鲁公网安备 37010302000762号

GMT+8, 2024-5-19 12:26 , Processed in 0.034260 second(s), 26 queries .

技术支持:山东济南

© 2001-2013 中华手外科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