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13|回复: 0

肝硬化腹水的福音---[患者必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6 01: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肝脏是体内重要器官之一,具有多种功能,不仅是葡萄糖生成和储存器官,也是合成血浆白蛋白的主要场所,还是胰岛高血糖素对糖类调节的唯一部位.当肝脏中度受损时,很容易形成肝硬化,这是一个不容轻视的问题.
    肝硬化是多种脏器的损伤终末期,并以肝纤维化为最初特征,它是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进而造成弥漫性肝损害,如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纤维组织增生及纤维隔形成,终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及假小叶形成,造成肝脏内血循环的紊乱,表现为门静脉小支. 肝静脉小支和肝动脉小支三者之间失去正常的关系,出现短路,血管床缩小和血管受到再生结挤压,并发肝内和肝外门静脉血栓形成,所以肝硬化存在严重的肝脏血液障碍,另外,血浆白蛋白合成减少 ,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容易形成腹水.肝硬化并发腹水时是肝功能衰竭的表现,形成机制分两种:一是充盈不足,由于门脉充血,压力升高,产生腹水,这时有败血容量减广,肾近曲小管对钠再吸收增加,血容量不足,使肾灌注不足,出现钠水潴留,加剧腹水形成;二是先有钠水潴留,血容量升高,因门静脉高压产生腹水.引起腹水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低蛋白血症引起的胶体渗透压降低'和'门静脉高压'产生腹水.其表现可分为;
       1.门脉内压力增高,腹腔脏器毛细管滤过压增高,组织液回收减少而漏入腹腔;
       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促使血浆外渗.;
       3.肝静脉回流受阻,肝窦淤血使肝淋巴液增生,形成腹水;
       4.肾脏失代偿患者,有效循环血量与肾血流量减低,致肾小球过滤率下降,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增加;
       5.抗利尿激素增多致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增加.
     肝腹水的治疗比较麻烦,由于肝功能受损程度与腹水形成及持续时间有密切关糸,肝功受损轻或有改善时,腹水容易消退,反之腹水则又难以消退.目前治疗肝硬化腹水不外出这几点方法;
      一.使用扩张血管药物使血流加快,改善肝微循环;
      二.补充白蛋白,减轻低蛋白血疤;
      三.使用利尿药物;
      四.自身腹水回输;
      五.应用胰岛素阻断肝细坏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等...
     当然,这都是些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有效方法,但我个人认为以上几种都存在相应的弊病,1.大剂量使用扩张血管用药后,容易产生贫血;2.当肝脏恶化出现重度腹水时,肝脏的受压力感比较沉重,此时如补充白蛋白,肝脏的负荷更加沉重,并且大部份药物效力不能发挥,将随尿液排出,既花费了钱,又加重了肝损伤程度;3.由于肾血管痉挛,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近端肾小管钠重吸收增加,使用利尿剂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甚至出现钾钠流失,损伤肾脏;4.应用胰岛素可阻断肝细胞坏死,促进蛋白合成,有利于水肿消退,另外可抑制糖原分解,改善营养不良现象,利于降低高血糖,但肝硬化患者由于摄入量小,使用胰岛素可促使钾离子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低血钾症可能加重;从中医角度分析'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脾的健运有赖于肝的疏泄,肝的疏泄正常,则脾的运化功能健旺,脾能健运,血液生化有源,则肝血充足而能保持正常的疏泄功能,脾失健运,肝木失其荣养,治此当以健脾柔肝法.腹水形成,久病不已,穷则归肾,肾为胃之关,为水火之脏,火能助脾阳,水能滋脾土,火太盛则过燥,当清热,水太盛则脾胃过湿,当燥湿利水.脾阳不足,气化失职,在中则湿不化津,水不化气,聚湿成水,滋于肌肤,发为水肿,当以温肾健脾;在上则土不生金,肺气亏虚,宣降失司,发为水肿,当以宣肺健脾.综合之,据本人十余年临床,已成功治愈肝硬化并腹水近百例,并辨证论治研制了"水消散"."舒肝散"等.本人所研制的"水消散"其功用是专治腹水及各类水肿.其药效可达90%以上.而"舒肝散"是在患者腹水消退后用于治疗肝硬化的良药.其药效可达90%以上.
以上属个人多年临床心得,让我们共同为肝硬化并腹水患者做出努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华手外科网 ( 鲁ICP备16039852号-3 )鲁公网安备 37010302000762号

GMT+8, 2025-5-11 13:50 , Processed in 0.013021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技术支持:山东济南

© 2001-2013 中华手外科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