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63|回复: 0

【‘手外读吧’第八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17 14: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孔子七步学习法


孔子在学习心理方面提出了“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七个学习阶段的思想。
  第一阶段:立志。首先你要问自己你想做什么样的人?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你最看重、最在乎的什么?是家庭、事业、爱情、亲情、朋友或者其他特殊的爱好?这些东西在你的心里的地位排名、各占多少比重等等。你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需求,才知道你来这个世界的目的是什么,你该怎么去达到这个目的,以及达到这个目的需要你学习那些方面的知识。因为随着人类知识的爆炸式发展,已经没有人能成为真正的全人,放眼历史,多才者如孔子、诸葛武侯,聪明者如牛顿、爱因斯坦,都不是真正完美的人,他们都有自己不擅长的地方,都有各自的软肋甚至缺陷。可以想象,先哲们尚且如此,又何况是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呢?所以,充分了解自己的需求,进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可能你也不能一下子明白自己的真正需求,但是只要始终要把这样的意识根植于内心,接近真理进而获取真理终归只是时间问题。“早期的鸟儿有虫吃”、“笨鸟先飞”等理念在现代社会显然应该被赋予更深一层次的意义,那就是较早地明确的自己的目标——生活目标、学习目标、情感目标等往往能使你在现代激烈的竞争中占到先机,集中有限的资源和精力以全力一击。“伤其十指,不如短期一指”;在物理学上,当压力一定的时候,集中受力点以减少受力面积可以获取较大的压强。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人在人生的大多数阶段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目标的确定往往靠我们自己,所以目标确定越早,越具体的人,在将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可能性越大,有时候甚至能弥补有些诸如智力、学习能力、勤奋程度等在以前看似无法超越的限制条件,使龟兔赛跑的寓言成为现实。
  第二阶段:博学。博学并不意味着只是通过读书的方式。读书是它的一种有效而且普遍的方式,但显然不是最佳的方式。最佳的方式是通过与你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有才能的人的交流,接受他们的影响,学习他们的智慧。这种方式虽然最有效,但也有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在你生活中遇到的能让你有所收获的人。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你碰到个高人,你不跟他交谈交谈,不从他那听到一点道理,你就跟这样的人失之交臂了,那多可惜了。你碰到一个好老师,一定要从他那里学到东西;你碰到一个好朋友,一定要从他那里学到东西;你碰到一个成功的人,一定要从他那里学到东西。而不是去挑剔别人,要尽量去找别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缺点。千万不要老是盯着别人的缺点!宽容别人很重要,因为凡是英雄一定有个性,凡有优点的人,凡是优点突出的人,一定也有相应的缺点,所以你得要宽容他。哪怕你不喜欢,你也不能让他感觉出来。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胸襟宽广;毅,意志坚定。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中引用孔子的话——子曰:“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感叹自己“闻张良之智勇,以为其貌魁梧奇伟,反若妇人女子。”《水浒传》中李逵的粗鲁几乎让人无法忍受,唯有识人的宋江可以容忍,这或许是李逵对宋江俯首帖耳,言听计从的原因之一吧。
  书本的学习虽然没有“师传”的作用大,但更为普遍,更适合于普通大众,不过,这里的“博”并不是说,只要是书我们都读。表面上的确应该如此,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一生中可以用于学习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读书虽然重要,但显然不是我们唯一可以做的事,因此我们必须利用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地读对自己有用的书。什么样的书对自己有用?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这是在第一阶段立志的基础上进行的,立志的结果直接决定了博学的内容。不过,仍然有如下的两个标准可以提供参考:1、经典之作,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通过检验的书,外国的,中国的都行;2、名家们对经典的评论。人文科学的很多道理是相通的,只要你读到一定的数量,你就会发现很多书所说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尤其是对照晚中国和外国的经典,你就难免感叹:英雄所见略同啊!不要担心经典里反应的思想已经过时,因为人文科学不像自然科学一样是直线式发展,越是最新的越好;人文科学是波浪式发展,而且后面的波峰并不一定超过以前的波峰,就中国而言,诸子百家的思想就从来没有哪个时代超越过,现在也是这样,西方的思想稍微比较分散,但古希腊时代、文艺复兴时代、理性运动和启蒙时代、近代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同样是现代西方思想不可替代的。
  第三个博学的方式就是广泛地增加人生阅历,这若能与前两个方式的结合,则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因为通过前两个方式的理论学习,将大大提高我们积累实际经验的效率。否则,有些人即使有了丰富的经历,有些道理它也不会明白;而与之相反,有了理论知识引路,你只需少数的经验积累便可以达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第三个阶段:审问。为什么要审问呢?伟大人物的思想既然已经成为经典,既然已经通过了历史的检验,我们还有必要作哪怕丝毫的怀疑吗?每个人写书都不是无缘无故的,不同的人的目的也不同,他们的人生经历、学识修养、道德水平等等都存在着差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再伟大的人物也会出错的时候,纵观历史,无人可以例外,所以,没有任何我们可以盲目崇拜的权威。我们尊敬他们的伟大,并不代表我们认可他们所有的言论和行为。而且,经典随着历史的传递,由于一些人为的或自然力的因素,有的受到了恶意的篡改,有的发生了遗失,这在中国经典中尤为突出:1、中国人历来“尊古贱今”,很多人写书都喜欢借助于古人的名讳,所以就出现了大量的伪书;2、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维护统治,以控制人们的思想,常常对经典恶意篡改,从宋代开始后越演越烈,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中国的衰败;3、秦始皇“焚书坑儒”,项羽火烧咸阳使大量的经典失传,后来汉代重奖民间献书行为,民间造假成书以求奖励的人比比皆是,所以金圣叹后来评论说“汉代献书之害远甚始皇焚书之害”。即使是原版,由于中国历来讲究德胜于才,圣人们的书中常有一些基于道德的考虑的言论,并不一定适用于实际的行动。对于外国的经典,由于我们大多数情况都只能读译本,翻译者的水平直接影响了原书的本身价值。另外,有些东西一旦翻译之后就变了味道,就像中国的文言文经典翻译成外文后,外国人很难能真正理解它的原意。上述的每一原因,都要求我们即使通过了前二个阶段的考验,我们仍然不能掉以轻心,我们必须多对原文中的内容多问几个为什么,不时地停下来思考,揣摩并试图还原先哲们的思维过程。我个人的经验主要是:1、在读书之前先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的什么情况下写的这些书,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他想向人们表达什么思想或理念,他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等等与之相关的背景知识;2、多看一些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对这些经典的评述,不管是赞扬的还是批评的,注意大家都赞同的是哪些方面,为什么赞同,是出于道德的考虑还是事实的分析,大家的分歧点有哪些地方,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是否说得通,大家批评的地方有哪些,是用道德的方式还是事实分析的方式,等等;3、带着这些问题反复仔细阅读原文,得出自己的体会。
  第四个阶段,慎思。在前三个阶段的基础上,独立思考问题,诸如他们的观点你赞同那些,为什么赞同;你反对哪些,为什么反对;他们的思想是否完善,你是否能据此做些补充或者衍生出新的东西。但是对于经典中你不赞同的一些观点,要反思是不是自己水平有限,未能真正理解,因为大多数时候错的往往还是我们。虽然在现实中,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在历史上,真理却真正地是掌握在大多数人的手里。既然它
是经典,那么它就已经获得了人们的认可,那些大多数人认可的观点往往就真的是正确的,我们即使要怀疑,也一定要持谨慎的态度,反复考证推敲。
  第五个阶段,明辨。通过前四个阶段的努力,试图筛选出那些真正对你有用的东西,并搞清楚他们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保留那些仍然有疑问的地方,并试图寻找验证或推翻它们的可行的方案。没有绝对的真理,凡是真理都有其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一旦超出了适用范围或者不符合适用条件,那么真理向谬误的转变就真的只是咫尺之遥。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掌握真理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往往比真理本身更为重要。因为大多数人们只重视真理的内容本身,而很少却考虑它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第六个阶段;时习。在现实实践中反复检验前五步的结论。这需要丰富的阅历和时间的积累,非朝夕之功也。
  第七个阶段:笃行。对于那些经过了前六个阶段考验的东西,你就应该毫无犹豫地坚持,并最终纳入自己的信仰,轻易不要否定它。
  当然,很多时候这七个阶段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点,常常是交叉进行的。主要的思路是要相信自己有独立认知世界的能力,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实践,多余人交流,“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蔽人”,坚信自己的信仰而又不顽固保守,不走极端。长期坚持下去,你定能像毛遂一样“非特末现,乃脱颖而出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华手外科网 ( 鲁ICP备16039852号-3 )鲁公网安备 37010302000762号

GMT+8, 2025-5-14 07:39 , Processed in 0.013860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技术支持:山东济南

© 2001-2013 中华手外科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