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5-13 17:58: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如何做学问
做学问,就是怎样多为人民做出点贡献来。
第一,要勤奋。一个人在一生中要有些成就,需要三个
条件: ①智商; ②机遇; ③勤奋。其中,勤奋完全掌握在你自
己手中。最近,我在报纸上读到一篇短文,文中说,要想知__
道一分钟的价值,可以去问误了火车的旅客;要想了解一秒
钟的价值,可以去问差一点出事故的人;要想知道千分之一
秒的价值,获得奥运会银牌的运动员可以给你很好的答案。
这就是我们一定要珍惜度过每一分钟! 记得几年前在某市
召开全国外科学术会议期间,我们进行了一个半天的义诊。
我检查了一位甲状腺肿的女病人,需要手术。这位女病人
请求我手术安排在周二、周三或周四。当时我很不理解,就
问她为什么。她说,星期日某些医生通宵打麻将,星期一没
有精神,而星期五又要打麻将,又开始不专心了。我听了大
吃一惊,尽管这种现象是少数的,但有其普遍性。如何爱惜
时间多读点书,对自己、对病人都是有益的。
第二,要打好基础,扩大知识面。我一直提倡年轻医生
轮转制度,不要马上定专科;专科是需要的,但太专不好。
也是在某市召开外科学术会议期间,听说骨科中有的医生
专门搞脊椎,有的在脊柱外科中专门搞颈椎,甚至只管上面
三个颈椎,这样显然不利于年轻医生的成长。要知道基础
是根基,根深才能叶茂。只有在宽广坚实的基础上才能学
好扎实的专业知识,并进一步具有创造的能力。
第三,要勤于思考,善于探索。吴阶平教授曾在“外科
医生的成长”一文中,谈到阑尾炎手术前,应该考虑一下:阑
尾的位置在内侧、外侧,还是在盲肠后? 阑尾周围有无粘
连? 腹膜的反应程度? 阑尾腔中有无粪石? 现在先进的设
备很多,如CT、MRI、B 型超声等等,不少年轻医生诊断疾
病太依赖这些先进的设备,而忘记了进行最必要的体检。
我的老师曾经说:阅读X 线片就能分辨出三种医生:不好的
医生,只看报告,不看片子;较好的医生先看报告,再看片
子;最好的医生是先看片子,再看报告。微生物学奠基人法
国的Pasteur 曾经说过: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
的头脑。这个头脑就是善于思考的头脑,准备随时接受新
事物的头脑。
第四,做学问一定要严谨求实,注重科学道德。近年我
国医学事业发展迅速,医学科研成果累累,但另方面一种浮
躁和急功近利的现象也出现在学术研究领域里。最近我阅
读了王海燕、陈可冀、朱预等教授对科研作风不够严谨求实
的评论性文章,其中举出几种不正常的现象,例如:有的临
床研究论文,虚报病例,虚构随访结果,对治疗效果任意夸
大;有的论文行文草率,错别字很多,更缺少必要的统计学
处理;有的论文方法和结果很简单,但结论则无限夸大,说
是“先进”或“领先“;有的研究课题分解为若干篇论文报道,
且分别投入不同杂志发表;有的论文甚至剽窃他人的文稿,
抄袭他书的表格或插图,但又不注明引自何处来源,侵犯了
他人的知识产权。这种现象日趋严重,迫切期望医学科研
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的一代,要重视这种现象;更希望医学
学科带头人,特别是研究生导师,对自己学生所作的科研工
作和所写的论文,要详加审查和审阅,切忌浮躁,提倡实事
求是,注重科学道德,树立正确的科学学风。
我毕业到今天已经65 年了,在这个长长的岁月里深深
体会到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重要性。我由衷地期望年轻一
代外科医生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成为一个优秀
的好医生,一个杰出的外科学家。最后我提出一句话:“做
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愿与各位同道
共勉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