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32|回复: 0

城镇医疗体制改革的思路及领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17 09: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城镇医疗体制改革的思路及领域
根据2004年11月11日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刘新明司长在山东省《全省卫生工作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整理而成。
整理人:寇伟。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年初提出,今年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是:
1.      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事业。
2.    加强农村医疗保障体制的建设。
3.    推进城镇医疗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进行。
我想,温总理提出以上对医疗卫生工作的要求,不仅仅是今年医
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同时也将是我国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根据温总理提出的要求,下面我就城镇医疗体制改革的思路及领域两个方面的问题与同志们作一下探讨。
   
城镇医疗体制改革的思路
关于这个问题,今天主要是务虚。我将从城镇医疗体制改革的目标、要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等三个方面来阐述城镇医疗体制改革的思路。
城镇医疗体制改革的目标:体制性改革、机构性改革、机制性改革。
城镇医疗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1.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2.以人为本,即要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医疗卫生需求,又要满足社会各阶层对医疗卫生服务的特殊需求。
3.必须有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城镇医疗体制改革要解决与针对的问题又是什么呢?
我想有两大问题:
一、     要解决医疗卫生服务领域中的社会公平问题。
二、     要解决医疗卫生服务的效率问题。
 
 卫生服务领域中的社会公平问题。
医疗卫生服务领域中社会公平问题的现状:在改革开放20年后的今天,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医疗卫生服务的差别并没有缩小,而是在逐步扩大。在大城市,由于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导致医疗资源相对过剩,而在许多农村,尤其是农村偏远、贫困地区连最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都没有。国家对医疗卫生的投资取之于所有纳税人,这能叫社会公平吗?
国家对医疗卫生投资的现行配置情况是:城市占80%—90%,而城市中的大医院又占了这80%—90%中的70%—80%,这就是医疗卫生服务领域中的社会公平问题形成的原因。
在这种医疗卫生投资配置下的服务利用效率又是什么状况呢?农村、偏远、贫困地区由于缺医少药,效率之低自不必说,在城镇大医院中,病房人满为患,而门诊患者中的70%-80%为常见病、多发病。
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这个转轨是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整理者按:社会主义是市场经济加社会公平,没有社会公平就不是社会主义。吴敬琏。)要使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成功,首先要解决社会公平问题。
卫生服务的效率问题。
有人说:要提高效率,就要把整个医疗卫生全面推向市场,我是不同意这种观点的。
卫生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是:解决卫生服务领域中的社会公平问题是政府的责任,这是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的基本职能。
因此靠市场是解决不了社会公平问题的,但采取政府包揽的做法也无助于卫生服务效率问题的解决。
解决社会公平问题要依靠政府,提高效率要引入市场,通过竞争来提高效率。所以解决这两个问题就要对现行医疗卫生体制进行改革,改革就是要寻找一个政府职责与市场机制作用的结合点。关键是这个结合点放在什么位置。
要找准这个结合点就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坚持政府主导与引入市场机制的关系。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是完全市场化,更不是完全民营化、私有化。我国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首先是社会公益事业。
世界上有两大典型的医疗卫生体系:
美国:以市场为主导的商业保险体系(我们是社会化保险)。
其无法解决的问题是:(1)、公平性未解决好。(2)最终结果:美国在发达国家中其主要健康指标排在后面。(3)医疗费用高,得不到有效控制。
英国及其英联邦国家是计划体制的卫生体系国家,其福利体制,医疗机制全部为公立,医疗卫生从业人员曾一度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社会公平性解决得非常好,健康指标也排在发达国家的前列,但是其医疗卫生服务的效率奇低:这反过来又影响了人民群众享受医疗卫生服务的权利。
以上两个国家改革的思路是:
克林顿,曾经在总统竞选演说中提到了医疗卫生的改革方案,其基本思路是走向有控制的市场,同时引入宏观调控。
英国:建立内部市场。2010年使10%的公立医院民营化。
要处理好的第二个关系是:在引入市场机制时,一定要遵循医疗卫生领域的内在规律。
医疗卫生领域的内在规律是什么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华手外科网 ( 鲁ICP备16039852号-3 )鲁公网安备 37010302000762号

GMT+8, 2024-5-17 01:40 , Processed in 0.020036 second(s), 19 queries .

技术支持:山东济南

© 2001-2013 中华手外科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