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跖腱膜炎定义:是跖腱膜在跟骨起点因反复的创伤而形成的退行性改变。 2.发病率:美国每年有200万跖腱膜炎患者,占足部疼痛的患者的11%-15%。全美国的人口中有10%的人在一生中有过患跖腱膜炎的经历。 3.跖腱膜炎的发生特点:与性别、年龄、种族及运动量无关。 4.多见于跑步者与军人,及老龄人口,特别是40-60岁的女性。 发病病因与病理过程:
1.跖腱膜起自跟骨内侧结节扇形放射至跖趾关节跖板,帮助形成足的内侧纵弓。 3.外界刺激因素,如步行、跑步可以导致跖腱膜出现起始部微小的撕裂。活检发现了退行性改变,伴或不伴有纤维增生和慢性炎症。 5.在运动员,常见的病因有:过度训练,不正确的训练,在不适合的地面运动,穿不适合的鞋子或过于旧的鞋子运动。还有运动中负重实然增加也可形成损伤。 6.老年人中,常见的病因有:足内肌肉无力,肌肉力量衰退,平足,自身愈合能力减弱。 7.在糖尿病患者中,常见的病因有:运动神经萎缩致的肌肉萎缩,足部的畸形(爪形趾,高弓足,跖骨头突出等),以及步态的改变。 对于肥胖:BMI>30的人对于BMI=25的人出现跖腱膜炎的可能性大5.6倍 跟骨骨刺:约有一半的跖腱膜炎患者有跟骨骨刺,但是一项报道回顾了1000例跖腱膜炎患者的X线,发现13.2%的患者有跟骨骨刺,这些患者中只有39%出现过跟痛症。 5.负重活动时加重、剧烈,大量活动后也会诱发症状出现 2.疼痛特点:晨起疼痛,步行一段后消失。与跟骨骨折、神经卡压相鉴别。 3.一般发病不对称。青年双侧对称的跟骨下疼痛要考虑Reiter’s 综合征。 5.跟骨内侧结节的压痛。可在背伸足趾时加重,或足尖站立时加重。 7.诊断性影像学检查,目的是排除骨折与脊椎关节病。
1.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一般在6至18月后会自愈。早期诊断、治疗可以缩短疗程,并有效好的愈后。
2.基本的治疗要包括休息与避免剧烈运动。一项研究表明休息对25%的跖腱膜炎患者有效果。
合适的鞋包括:足够的足弓支持与跟部缓冲垫,此外鞋底要能够吸收震动。
一双新的跑鞋是合适的选择,对于平足,足够的足弓支持特别重要,可以改善站立带来的疲劳。
一项研究表明,Low-Dye绷带包扎法1月+外固定支具2月可以对70%患者有效。该研究将这种治疗方法与抗炎药、市售的鞋垫治疗相比,抗炎药的有效率33%,而市售的鞋垫治疗只有30%。
可以减少风险因素——足内肌无力与跟腱紧张,29%有效。
此外还有双指跟部的按摩与抓手巾练习以改善足内在肌的力量。
夜间夹板用来拉伸小腿肌肉与跖腱膜,帮助跖腱膜恢果,但效果不确定。行走支具:减少足跟冲击,支持足弓,有效性为46%
有冷冻疗法,非甾体抗炎药治疗(NSAIDs)以及封闭治疗。 包括三个方面:跖腱膜部分切断+神经减压+跟骨骨赘切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