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7-20 03: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1).人才培养 大力培养双博士(医学博士加生物学研究博士)人才,使他们即掌握全面系统的医学知识又掌握尖端的生物技术,同时用市场经济手段吸引他们进入医学研究领域, 去主导医学研究方向,领导医学研究队伍。合理控制医学博士和生物学研究博士的产出,在医学研究没有取得突破的情况下,临床治疗也不会有明显的进展。因此医学博士的培养主要着眼于临床医务人员的补充和更新换代,保证日常医疗救治工作有效开展。对生物学研究博士进行分流,将与疾病研究有关的生物学家吸引到双博士医学研究专家领导的研究队伍中,充分发挥他们的生物学专长和作用,但不能象美国那样让生物学家去主导医学研究。否则即发挥不了生物学家的作用,又阻碍了医学的发展。对从事纯生物学研究的生物学家,应鼓励他们进入专门的生物技术研究所,生物科技公司或大学的生物系去从事专一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及教学工作。在培养自己人才的同时,创造一切条件吸引各类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特别注重吸引在国外获得双博士学位(医学博士加生物学研究博士)的人才,或在中国获得医学学位又在国外获得生物学研究博士的人才回国,让他们成为研究队伍中的核心力量和领军人物。
2).研究方向 医学研究的方向必须朝向疾病诊治,朝向临床。所有研究应该紧紧围绕着探索疾病的整体性而展开,重点是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避免美国盲人摸象式的分散性研究和自由选题研究。在初期,我们可选择一些急性疾病(如创伤,化学中毒,急性感染性疾病等)进行攻关,全面系统地研究急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生物分子的相互联系和群体改变以及整个细胞调节网络的变化。之所以先选择急性疾病进行攻关,是因为急性疾病的动物模型比较容易复制,发病时间较短易于观察。在探明急性疾病引起的生物分子和细胞调节网络整体变化后,我们就能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病理基础,从而为慢性疾病(如心脏病、癌症、脑中风等)的研究奠定重要基础。因为急慢性疾病的病因虽然不同,但人体对疾病的反应和细胞及分子水平上的疾病变化过程应该有一定的共同性和相似性。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我们可采取"整合医学"的技术途径,全面系统地搜集专一疾病的生物分子及其信号通路的信息,建立该疾病的计算机生物医学信息数据库,用计算机分析搜集到的所有生物分子及其信号通路的交汇联系,找出它们的连接网络和网络中的连接节点,进而以这些连接节点作为靶标开展实验治疗。在技术途径上,可应用生物芯片(基因和蛋白芯片)技术和其它新的大范围生物分子测定技术去研究疾病引起的基因组,蛋白组和信号传递通路的整体改变以及实验治疗后细胞内生物分子调节网络的反应。
3).药物研发 在药物研发方面,应鼓励和促进能有效平衡细胞内生物分子调节网络的复合药物配方及中药方剂的开发。医学实践已经证明,单一药物不可能有效地治疗疾病,采用调节细胞内生物分子网络平衡的复合药物治疗方法才可能是治愈疾病的正确方法。检验新药研发是否成功的标准是:能有效治疗疾病,并对人体无明显毒性副作用, 而不是药物的组合数量。在制定中国的药物管理法规方面不能全盘照搬美国和西方国家一切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美国人并不是神仙,他们也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产生错误,又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我们反对夜郎自大,固步自封,但也不能崇洋媚外,全盘西化。不能认为美国所有的东西都是最先进最优秀,更不能认为与世界接轨就是模仿美国和西方国家所有法律制度,思维方式,组织结构和科研方法。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科学也在不断发展。中国虽有不如美国的地方,但也有优于美国的地方,例如中医的治疗原则就是目前世界上最合理的治疗原则。虽然中医理论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不能科学地解释人体内许多生理病理变化,但由於中医理论建立于几千年前,当时科学技术不发达,许多临床现象只能用一些具有神秘色彩的学说加以描述,给人造成中医不科学不严谨的印象。然而中医的治疗方法和原则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检验已证明具有其合理性,因为它基本符合疾病的本质和客观规律。任何认为凡是中国的东西就必然不如美国的观点,是对自己丧失自信心的病态表现。
4).研究政策 医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检验医学研究是否正确,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是看它能否正确揭示疾病的机理,能否发展有效的治疗手段,能否真正改进人类的健康。而不是看发表多少学术论文,有多少头衔,身上罩着多少绚丽光环。在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研究领域,只有经验丰富者和经验缺乏者之分,没有所谓学术权威。在医学研究领域,美国人不是,也没有资格是中国人的导师,最多只能算有经验的失败者。因此政府部门在制定医学研究政策时,应该参考美国和西方国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但不能全盘照搬国外的东西(因为美国的生物医学研究政策和法规也在不断改变),要制定适合医学研究健康发展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组织结构和理论体系,创造与之相适应新的生产关系。例如应充分利用中国政府很强的组织能力,组织对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心脏疾病,癌症,脑中风,艾滋病,创伤和各种流行性传染病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攻关,在研究和开发经费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以疾病为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