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60|回复: 2

关于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13 05: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状于不足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与体系的建设,是非典事件提出的新课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确定了今后我国共同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系统建设的框架。
建立突发事件机制需要三个方面:一上正确判断,二是正确反应,三是正确处理。
正确判断依赖于正确无误且快捷有序的预警预测的信息系统,正确反应需要建立在日常加储的基础运用机关解决问题。
关于信息系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经提出,在国家卫生系统信息网中建立国家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问题主要是:最具有倾向星的观点是建立垂直的体系,但是,中央CDC是统一管理各地的人事,工资和全部职能还是只管于监测、报告相关的部分业务功能。网络下延问题:目前的网络只到县一级,但是,乡和村一级收集,处理集成数据必不可少的基础,如向下延伸,如何解决网络长远建设的资源合理配置问题,中央CDC将面临管理体制上的过大跨度带来的信息失真的难题。例如,各地若处于利益驱动扣住疫情不报,即便将纸改为电脑,高技术保障信息系统和报告系统也无用。
关于反应程序,做出科学设计并非难事,但是,如何使人机动接续在体制上有困难。地方政府目前已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为保护地方公共利益,可以最快捷启动地方应急程序,但是在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人机接续就完全有可能因时因地而异。
最难的还是应急处理。从非典事件看出,处理及时果断一要权威性的国家级指挥中心,统一领导、统一协调;二要信息随时畅通;三要平时有储备;四要建立应急反应机构及专业技术队伍。非典事件主要依靠行政系统的政治动员和社会动员,确实获得了很高的成效,但长此以往,靠专家参与,靠制度化的处理方式,危机处理的代价太大。
降低成本,缩小代价,加强危机到来时的应对能力,都要以加强平时工作和政府治理能力为前提和基础。
从这个角度,公共卫生系统应急机制是涉及中国共同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包括信息系统(收集、监测、预警预报)报告系统、疾病控制体系(流行病调查、应急队伍、实验室网络)、现场(医疗)救治体系四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前二个系统属于专业性的功能系统,后二个系统涉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个医疗卫生资源的整合,是对一个国家应急能力的高难度检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建设,不是一个孤立的目标,不可能只建信息和报告系统,不涉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例如,具有双重属性现场医疗救治体系,从突发事件应急的角度显然具有公共性,同事,又具有私人性或个人性。就整体而言,对传染病的医疗救治,无疑公共性居首位;对非传染病的医疗救治,若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公共机制的作用发挥的不好,也难以避免疾病发生后对个人对集体对社会造成的很大的医疗负担。医疗费用的上涨在世界各国都是非常头疼的问题。没有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GDP中用于卫生的部分就会很快上涨。非典所暴露的不仅是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问题,而是中国卫生服务体系所有的弱点:缺少疾病的预防系统;缺乏传染病的临床指导;缺乏卫生医疗体系网的建设,如信息系统、转诊制度;缺乏对医疗医护人员的专业训练;缺乏中央和地方本身之间的配合。总之,所缺失的都属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内容。
还有,中国科研体制的协调性差,是造成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低的一个原因。例如有很多中国研究人员投入非典科研,但除了阅读中文报纸的报道,他们往往不知道国际社会正在做什么,国际科学期刊上很少有中国研究小组发表的报告,所以信息共享不畅,中国的研究成果也无法让国际社会知道。中国的新闻报道在提供必需的科学信息方面也相形见绌。
二、国际社会的经验
1, 成立专门的应急机构。对付和防范生物恐怖袭击,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门专门成立了公共卫生应急办公室。该办公室负责协调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食物与药品管理局、国家卫生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为美国如何应付迫在眉睫的天花生物恐怖出谋划策。在英国,疯牛病之后,政府内阁成立了专门应对公共卫生和恐怖的突发事件的秘书处。该秘书处直接对首相负责。功能一是监测突发事件,二是进行全民宣传和指导,三是像媒体和公众公布疫情,四是进行基层医务人员的知识培训。
2,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资源整合。例如国际卫生组织的“全球警报与反应网络”(Global Outbreak Alertand Response Network将全球112个机构(其中包括中国在内的13个国家级实验室)的人力和技术资源整合起来,针对国际传染病爆发做出辨认,确认和反应。鉴于该系
 楼主| 发表于 2006-8-13 17: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有打错个别字,请谅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3 20: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华手外科网 ( 鲁ICP备16039852号-3 )鲁公网安备 37010302000762号

GMT+8, 2025-5-14 16:06 , Processed in 0.012205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技术支持:山东济南

© 2001-2013 中华手外科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